上一頁下一頁
  • images.png

    images

  • house.jpg

    house

  • 下載 (1).jpg

    下載 (1)

  • 2019-08-10_141022.png

    2019-08-10_141022

  • 眼睛保健聖經.png

    眼睛保健聖經

  • 3c眼有救了.png

    3c眼有救了

  • eye.png

    eye

  • 花青素.png

    花青素

  • 蝦紅素2.png

    蝦紅素2

  • 蝦紅素.png

    蝦紅素

  • 魚油2.png

    魚油2

  • 魚油.jpg

    魚油

  • 下載 (2).jpg

    下載 (2)

  • 下載 (5).jpg

    下載 (5)

  • 下載 (4).jpg

    下載 (4)

  • 決明子.png

    決明子

  • 枸杞.png

    枸杞

  • 下載 (3).jpg

    下載 (3)

上一頁下一頁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其他選項
  • 義守大學物理系黃柏蒔
    義守大學物理系黃柏蒔 2020/10/09 19:55

    高能物理
    科研队伍:
    冒亚军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班勇 教授 博士生导师
    钱思进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王思广 讲师
    研究方向:
    奇异强子物理,核子自旋结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和τ-c物理。高能粒子物理实验的研究和网格计算技术在高能物理(及其它学科)中的应用的研发等。

  • 義守大學物理系黃柏蒔
    義守大學物理系黃柏蒔 2020/10/09 19:55

    高能物理
    科研队伍:
    冒亚军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班勇 教授 博士生导师
    钱思进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王思广 讲师
    研究方向:
    奇异强子物理,核子自旋结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和τ-c物理。高能粒子物理实验的研究和网格计算技术在高能物理(及其它学科)中的应用的研发等。

  • 義守大學物理系黃柏蒔
    義守大學物理系黃柏蒔 2020/10/09 19:56


    高原宁教授获得2020年度陈嘉庚数理科学奖
    发布时间: 2020-08-28

    2020年8月28日,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在京揭晓了本年度陈嘉庚科学奖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评审结果,5位科学家和6位青年科学家分享殊荣。其中,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原宁教授领导完成的科研成果“实验发现五夸克态”被授予数理科学奖。

    高原宁长期从事实验高能物理研究,自2000年组建并领导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底夸克探测器(LHCb)国际合作组中国研究团队在强子谱和重夸克偶素产生机制等研究中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对2015年首次实验发现五夸克粒子、2017年首次探测到双粲重子做出关键性贡献,有力推动了人类深入理解物质构成和强相互作用力的本质。

    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以奖励原创性成果为目标,努力使奖项在提升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倡导治学严谨的优良学风、激发科学家科技创新积极性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

    (来源:物理学院;图片来源:2020年度陈嘉庚科学奖发布会宣传片)

  • 義守大學物理系黃柏蒔
    義守大學物理系黃柏蒔 2020/10/09 19:57


    北大高能团队在玻色子散射领域取得一批重要进展
    发布时间: 2020-08-11

    北京大学高能物理实验组团队近期在玻色子散射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进展:主导完成了同电荷W玻色子极化散射的世界首次测量(CMS-PAS-SMP-20-006); 首次在5倍标准偏差水平观测到了W和光子的散射(CMS-PAS-SMP-19-008)。这两项工作在两年一度的国际高能物理大会ICHEP2020上作为对撞机物理的亮点得到展示。如下图所示,CMS国际合作组发言人Roberto Carlin在8月3日ICHEP2020的大会报告上特别展示了这些最新结果。

    与无质量光子不同,弱相互作用媒介即W和Z玻色子吸收了Higgs分量从而变得有质量。由此,W、Z玻色子的纵向分量与Higgs密切相关:在LHC之前,通过对玻色子散射的幺正性分析,可以得到Higgs的质量必须在TeV之下,从而为LHC在TeV能级运行提供了物理动机;在Higgs粒子发现之后,通过探索高能区域的极化玻色子散射可以验证Higgs的幺正机制。对极化散射的探测,是大型强子对撞机最重要的物理目标之一。例如,美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Sakurai奖获得者,费米实验室Chirs Quigg在他的文章“dream machines”中,将该课题列为Higgs粒子发现之后深入理解电弱对称破缺机制的十大关键问题之一。

    北京大学高能物理实验组此次主导完成了同电荷W玻色子极化散射的世界首次测量,同时考虑了螺旋度本征态定义在同电荷W玻色子质心系与部分子对撞质心系下的极化分量。

    当考虑同电荷W玻色子质心系时,利用CMS实验在2016-2018收集的137/fb的13TeV对撞数据,给出单纵向W玻色子极化散射的观测(预期)敏感度为2.3(3.1)倍标准偏差。同时,也对双纵向散射分量截面给予了限制。如图所示,测量结果为0.32+0.42-0.40fb,理论预言结果为0.44+-0.05fb。

    此前,北大高能组应用深度学习技术对极化玻色子散射进行了研究。文章发表于Phys. Rev. D 99, 033004 (2019)及Phys. Rev. D 100, 116010 (2019)。相比传统结果,有效提升了观测敏感度。

    在这批工作中,北大高能组肖杰、黄迁明、卢梦、李俊昊等同学,以及冒亚军教授、班勇教授、李强长聘副教授等作出了主要贡献。值得提出的是,北大高能物理CMS组近年在多玻色子领域做出了一系列有显示度的工作,包括LHC上第一个三规范玻色子测量[PRD 90, 032008 (2014)], 第一批矢量玻色子融合、散射工作的提出及完成[JHEP 11 (2016) 147;JHEP 06 (2017) 106; Phys. Lett. B 770 (2017) 380; JHEP 06 (2020) 076];首次在5倍标准偏差水平观测到了W和光子的散射(CMS-PAS-SMP-19-008);第一批多玻色子共振态的寻找[JHEP 08 (2014) 174;EPJC 76 (2016) 237;JHEP 05 (2018) 088]。这些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及各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

  • 義守大學物理系黃柏蒔
    義守大學物理系黃柏蒔 2020/10/09 19:57


    北大实验核物理团队发现丰中子核16C的链状分子转动带
    发布时间: 2020-05-13

    日前,物理学院和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实验核物理团队依靠系统可靠的实验观测和分析,发现了丰中子核16C中的线性链状分子结构,在不稳定核奇特结构实验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结果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

    不稳定原子核占有核素版图的绝大部分区域,近20多年来在实验室中逐步产生出来,表现出一系列新奇的结构和动力学性质,也带来新的应用前景。其中,丰中子原子核的特别奇异的线性链状分子结构已有多年理论预言,但实验发现十分困难,需用多种证据相互印证。此前多个实验组在14C中观察到链状分子态的个别证据(如北大组的前期工作[Phys.Rev.C95, 021303R(2017) ])。此次北大组在更加丰中子的16C中,通过反应Q值、能级、自旋、特征衰变纲图等多个观测量,完整确认了π2σ2构型的正宇称线性链状分子转动带的四个成员,成为这种结构研究的一项重要跨越。

    此项研究的实验探测在我国的大科学装置兰州重离子加速器(HIRFL)上的RIBLL1放射性束流线上完成。实验采用每核子23.5 MeV的16C次级束流,通过非弹散射将16C激发到集团破裂阈值之上的高激发态。采用精密的零度粒子望远镜和多套大角度的探测器组合,精确测量末态全部三个粒子。通过全粒子能动量守恒关系逐事件推知入射粒子能量,避开了放射性次级束流能量扩散的缺陷,首次在弹核碎裂型次级束实验中得到分辨率很高的Q值谱,从而清晰的识别出16C的选择性衰变路径。分析过程并采用特殊方法区分了相邻硅微条信号的真假来源,大大提高了最终获得的多重关联真实事件数,从而在足够的统计下通过模型独立的角关联分析获得了分子转动带头号成员的自旋。实验最终确认了价中子处于π2σ2构型的正宇称线性链状分子转动带的四个成员:16.5 MeV(0+)、17.3 MeV(2+)、19.4 MeV(4+)和21.6 MeV(6+)。图1概略显示了观察到的分子带成员及其衰变特性。实验还观察到一个可能的纯σ4构型的分子态(27.2MeV),为后续实验提供了指引。

    图1:16C的线性链状分子带成员的构型及其选择性衰变示意图。实线箭头宽度正比于衰变概率。

    此项工作发表在Physics Review Letters124,192501(2020) (链接https://link.aps.org/doi/10.1103/PhysRevLett.124.192501),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刘洋为第一作者,叶沿林教授为通讯作者;合作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湖州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日本北见工业大学和日本北海道大学。研究工作得到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等的经费支持。

  • 義守大學物理系黃柏蒔
    義守大學物理系黃柏蒔 2020/10/09 19:58


    付恩刚课题组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上发文报道离子辐照改性摩擦纳米发电机材料的重要进展
    发布时间: 2020-03-24


    研究团队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IF: 33.250)上发文,首次将载能离子束与摩擦纳米材料相结合,提出了通过低能高密度氦离子的辐照来调控聚合物的摩擦电表面电荷密度的策略和方法,并成功获得超强正电性起电材料。

    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亟需大量的传感器和微电子设备来支持这一庞大的信息网络,同时,对于移动设备供电系统中的电池与能量收集技术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摩擦纳米发电机(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TENG)自2012年问世以来,凭借其通用性,低成本和高效率,逐渐成为能量收集领域的主流技术。TENG的核心要素是摩擦纳米材料,但是,现有的摩擦纳米材料的界面传输电荷能力不足,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因此,当前研究的重点是如何通过材料表面改性,提高其界面传输电荷能力。通常,材料表面改性工作大多集中在界面刻蚀与压印等方向上,通过界面的微纳米阵列结构来增加有效接触面积,进而增加接触起电产生的电荷密度。然而,界面微纳米结构在持续摩擦过程中的稳定性一直备受挑战,研究者们一直在寻找新的更有效的界面调控方法去提高其起电性能。

    付恩刚教授课题组与北京纳米能源所陈翔宇研究员和王中林研究员课题组,首次将载能离子束与摩擦纳米材料相结合,并成功地获得了超强正电性起电材料。在这项研究中,利用离子辐照技术,通过核能损和电子能损等能量传输来改变材料的分子结构。离子注入产生的弹性和非弹性碰撞会导致聚合物中大分子的能量达到化学键能垒,使相应化学键断裂,化学键断裂产生的大量自由基与断键再结合,重新排列形成新的化学键和新的官能团,从而大幅度提高材料的起电性能。

    他们对离子辐照引起的不同聚合物的化学结构的变化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深入了解并揭示了不同化学基团与电学性能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机理。首次发现供电子基团与吸电子基团这两种官能团对于摩擦起电过程的传输电荷密度有着重要的影响。首次发现:未辐照的聚酰亚胺通常是得电子型的摩擦起电材料,离子辐照后的聚酰亚胺(Kapton)薄膜可以在其表面生成一种具有共轭效应的强失电子官能团,从而成为失电子型的摩擦起电材料,即其起电性能有了反转性的改变。同时,离子辐照不仅使其产生了非常奇特的电性转变的变化,而且,当它与常用的正电性材料,例如尼龙、碳薄片、食品级耐油丁腈橡胶等配对时,由于具有超强的给电子能力,仍旧表现出超强的正电性。此外,除了超强正电性之外,辐照改性后的这种材料在TENG器件中也表现出一些前所未有的优异特性,例如高的表面电荷密度(332μC/ m-2)和出色的稳定性。



    图1. 离子束辐照改性高分子材料机理与电学性能:(a) 离子束辐照材料示意图;(b) 辐照引起Kapton材料化学结构发生旧键断裂与新键形成,并产生电子给体基团-酰胺基的示意图;(c) 辐照前后材料的表面结构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能谱(EDS)图;(d) 对比表明,材料经适当离子辐照剂量后有效电荷传输密度显著提高。

    图2: 剂量为1×1016 ions/cm2的He离子辐照后的Kapton样品的电学特性:(a) 作为正极材料与常规的正极材料组合后的的电压Voc;(b) 峰值功率对电阻的依赖性;(c) 器件在不同电容时的充电电压曲线;(d) 与FEP材料组合后可以点亮十个LED灯;(e) 在60天内保持良好的稳定性。


    本项研究工作,突破了表面结构改性的传统思路,另辟蹊径,通过在分子尺度上对起电材料的特殊官能团进行特定设计,进而显著提高宏观的起电性能,并揭示了其起电机理,为新型起电材料的设计和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策略和方法,带来了突破性进展。此外,本次研究得到的超正起电材料由于其具有良好的柔性以及绝缘性,决定了它在TENG器件以及微纳发电机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另一方面,本研究通过离子辐照诱导聚合物的自由基和化学键来提升接触带电的表面状态,改变分子的电子结合能从而改变其电学性能。这种官能团调控机理也为传统的离子辐照技术开辟了新的应用方向和领域。可以预期,未来会出现众多离子辐照调控的具有不同优异性能的高分子材料,服务于新能源以及其他有特种性能需求的领域中。

    这项工作近期以“Manipulating the triboelectric surface charge density of polymers by low-energy helium ion irradiation/implantation”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能源领域顶级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IF: 33.250)。博士生李书瑶和樊勇为该工作的共同第一作者,技术物理系付恩刚教授、北京纳米能源所陈翔宇研究员和王中林院士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此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基础研究计划,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北京大学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核技术应用实验室和厦门大学能源学院的资助和支持。

  • 義守大學物理系黃柏蒔
    義守大學物理系黃柏蒔 2020/10/09 19:59


    付恩刚课题组博士生梁艳霞获得第十五届核技术应用学术交流会青年优秀论文奖
    发布时间: 2019-11-15

    2019年11月7日,由中国核学会指导,北京核学会、《原子能科学技术》编辑部、国防科技工业抗辐照应用技术创新中心联合主办的“第十五届(2019)核技术应用学术交流会”在贵州省贵阳市成功召开。技术物理系付恩刚课题组博士生梁艳霞的论文“离子辐照增强Pt基纳米材料催化性能研究”荣获大会优秀青年论文奖。

    本届核技术应用学术会议的主题为“核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北京核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秘书长及行业领域的众多专家对国内外核技术应用领域的发展和最新研究展开了热烈讨论。在大会中,技术物理系博士生梁艳霞系统地总结并汇报了课题组采用核技术方法,利用高能离子束辐照,通过对二维纳米材料进行原子尺度结构调控和修饰,极大地提高了材料催化性能的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利用离子束辐照技术制备得到具有全新结构的二维纳米材料,并研究得到了非对称性结构对界面原子的电子结构影响及提升催化性能的内在机制。该研究为核技术应用的一个创新,并为进一步提升燃料电池中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推进燃料电池的应用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在会议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得到了一致好评。

    相关获奖工作是在付恩刚教授指导下完成的,得到了中国-罗马尼亚政府间科技例会交流项目,国家磁约束聚变能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大学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的支持。

    图1、第十五届核技术应用学术交流会召开

    图2、梁艳霞获得优秀青年论文奖


  • 義守大學物理系黃柏蒔
    義守大學物理系黃柏蒔 2020/10/09 20:00


    付恩刚课题组博士生胡召一参加德国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
    发布时间: 2019-08-16

    2019年6月30日-7月5日,第69届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如期在德国林岛顺利举办。经过导师推荐、国际专家组的专业函评和全英文面试,中国大陆共选拔出25名优秀博士生代表参会,我系博士生胡召一成功入选。会议期间的全部经费由中德科学基金研究交流中心与德国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基金会赞助支持。

    我系博士生胡召一入选中国优秀博士生代表团

    今年林岛会议的主题为物理学,共有40位诺贝尔奖得主与来自89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580位优秀的青年学者参加,规模更胜以往。本次大会主要包括了大会报告、专题报告、开放小组讨论、专题研讨会等精彩纷呈的学术活动。每一位参会的青年学者更有一次机会和心仪的诺贝尔奖得主共进午餐或者午后散步,零距离接触与交流。除了学术交流,大会还举办了很多文化交流的活动,如国际聚会晚宴(今年的主办国家为南非)、巴伐利亚之夜、露天烧烤、游船登岛等等。来自世界各地的博士生、青年科学家和诺贝尔奖得主们自由沟通,增进了对彼此文化、科研和教育的了解。

    胡召一与2011年诺奖得主谢赫特曼教授共进午餐合影

    会前一周,中国代表团一行还访问了德国科学基金会、布伦瑞克工业大学、柏林工业大学、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所、亥姆霍兹研究中心等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这些活动的安排不仅展示了德国优秀的科学研究成果,同时也促进了中德之间科学文化交流。

    胡召一同学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2016级直博生,导师为付恩刚教授,研究领域为应用核物理,研究方向为核材料的辐照损伤和效应与纳米材料的辐照改性。该生先后获得北京大学校长奖学金、国睿奖学金、奔驰奖学金等荣誉,连续两年被评为北京大学三好学生。

    相关链接:

    http://news.pku.edu.cn/xwzh/1abbbf85cedb4ac681ce6786e2cc1d26.htm

    http://news.pku.edu.cn/xwzh/09c7adb90f554f6697a674a6e12e675f.htm

    https://mp.weixin.qq.com/s/Qx-cG7un9zZPKI4JUL0FVw

  • 義守大學物理系黃柏蒔
    義守大學物理系黃柏蒔 2020/10/09 20:00


    北京大学核科学讲坛第三期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 2019-11-12

    2019年11月8日下午3点,由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的第三期“北京大学核科学讲坛”在物理学院思源多功能报告厅成功举办。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张玉虎研究员为在场师生们做了题为“基于重离子储存环原子核质量精确测量”的精彩报告。报告由物理学院院长高原宁教授主持。

    张玉虎研究员长期从事高自旋态核结构、放射性束物理及原子核高精度质量测量实验研究,现担任中科院高精度核谱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他与其团队近年来在兰州国家大科学装置重离子储存环(CSR)上建立了等时性核质量测量装置,通过国际合作,对短寿命原子核的质量进行一系列实验测量,得到了新的或更高精度的核质量数据,基于此对核结构及核天体物理中的前沿科学问题进行了研究。张老师在报告中重点介绍了上述工作的意义、实验测量方法技术、测量结果以及将来的研究计划和实验方法创新等内容。

    物理学院近200位师生参加了论坛报告会,并与张玉虎研究员做了热烈的交流讨论。张老师一一解答师生提问,并鼓励学生们在相关问题上继续钻研。

    提问交流

    报告结束后,高原宁院长为张玉虎研究员颁发纪念证书。活动圆满结束。

    高原宁院长为张玉虎研究员颁发纪念证书


  • 義守大學物理系黃柏蒔
    義守大學物理系黃柏蒔 2020/10/09 20:01


    北京在线同位素分离丰中子束流装置(BISOL)关键技术研究取得新进展
    发布时间: 2019-10-28

    “十三五”规划重大基础项目北京在线同位素分离丰中子束流装置(BISOL)的关键技术取得突破,采用堆内尺寸表面-电子碰撞混合离子源成功引出20keV的Sn和Rb束流,温度1800度,强度1E11pps,可用于反应堆内裂变束流的引出。

    10月11日下午,原子能院组织专家组对基于反应堆的不稳定核束产生离线模拟样机进行了现场测试,专家组由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原子能院的四位专家组成。原子能院副院长柳卫平组织并参与了现场测试。




    测试专家听取了离线模拟样机的总体情况介绍,审核了测试大纲,确认了测试方法,对该离线离子源样机进行了现场测试。测试结果为:束流能量 20keV,总束流强度8.4E11pps,传输效率达95.2%。 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测试结果达到了任务书中的各项指标要求。

    基于反应堆的不稳定核束产生技术是BISOL项目的核心技术之一,需要解决空间尺寸受限、大功率热量辐射散热、高温条件下高压特性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本次测试离线模拟了在 1: 1反应堆孔道尺寸条件下,实现离子束的产生、热量释放以及离子束在有限空间内聚焦及传输,验证了基于反应堆的离子束产生及传输技术的可行性,为将来BISOL项目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undefined

    北京在线同位素分离丰中子束流装置(BISOL)项目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项目之一,其建成后将可成为世界最高水平的不稳定核束装置,有望在滴线区新物理、铁以上重元素的天体合成过程、超重稳定岛核素合成等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上起到引领作用,使我国成为世界最先进水平的国际核物理基础研究中心。

    鉴于 BISOL 项目个别关键技术工程应用案例较少等原因,需对 BISOL 装置开展技术验证、工艺研究验证等关键技术研究,以有效降低BISOL装置工程建设的风险。在中核集团自主研发项目支持下,原子能院开展了 BISOL 装置工程前期的分析论证和推演研究,包括完善细化总体方案设计、对关键技术进行实验验证,提高技术成熟度、完成技术可行性论证等。


    (文章来源: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 義守大學物理系黃柏蒔
    義守大學物理系黃柏蒔 2020/10/09 20:01


    北京在线同位素分离丰中子束流装置(BISOL)关键技术研究取得新进展
    发布时间: 2019-10-28

    “十三五”规划重大基础项目北京在线同位素分离丰中子束流装置(BISOL)的关键技术取得突破,采用堆内尺寸表面-电子碰撞混合离子源成功引出20keV的Sn和Rb束流,温度1800度,强度1E11pps,可用于反应堆内裂变束流的引出。

    10月11日下午,原子能院组织专家组对基于反应堆的不稳定核束产生离线模拟样机进行了现场测试,专家组由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原子能院的四位专家组成。原子能院副院长柳卫平组织并参与了现场测试。




    测试专家听取了离线模拟样机的总体情况介绍,审核了测试大纲,确认了测试方法,对该离线离子源样机进行了现场测试。测试结果为:束流能量 20keV,总束流强度8.4E11pps,传输效率达95.2%。 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测试结果达到了任务书中的各项指标要求。

    基于反应堆的不稳定核束产生技术是BISOL项目的核心技术之一,需要解决空间尺寸受限、大功率热量辐射散热、高温条件下高压特性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本次测试离线模拟了在 1: 1反应堆孔道尺寸条件下,实现离子束的产生、热量释放以及离子束在有限空间内聚焦及传输,验证了基于反应堆的离子束产生及传输技术的可行性,为将来BISOL项目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undefined

    北京在线同位素分离丰中子束流装置(BISOL)项目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项目之一,其建成后将可成为世界最高水平的不稳定核束装置,有望在滴线区新物理、铁以上重元素的天体合成过程、超重稳定岛核素合成等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上起到引领作用,使我国成为世界最先进水平的国际核物理基础研究中心。

    鉴于 BISOL 项目个别关键技术工程应用案例较少等原因,需对 BISOL 装置开展技术验证、工艺研究验证等关键技术研究,以有效降低BISOL装置工程建设的风险。在中核集团自主研发项目支持下,原子能院开展了 BISOL 装置工程前期的分析论证和推演研究,包括完善细化总体方案设计、对关键技术进行实验验证,提高技术成熟度、完成技术可行性论证等。


    (文章来源: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 義守大學物理系黃柏蒔
    義守大學物理系黃柏蒔 2020/10/09 20:01


    北京大学实验核物理团队获优秀用户奖
    发布时间: 2019-10-24

    2019年10月23日,在北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上,北京大学实验核物理团队获得2018年度优秀用户奖。叶沿林教授在会上汇报了基于北京串列加速器实验的“18O中的非对称分子转动带研究”,并代表团队领奖。同时获得该项奖励的还有航天八院在单粒子效应方面的应用工作。 北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国家实验室每年评选一次上年度的优秀用户,在申报的多个候选用户中,经报告答问等,由学术委员会无记名投票选出两个优秀用户。


  • 義守大學物理系黃柏蒔
    義守大學物理系黃柏蒔 2020/10/09 20:02


    北京大学核科学讲坛第二期暨英才学术沙龙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 2019-10-15

    2019年10月11日下午3点,由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的第二期“北京大学核科学讲坛”暨物理学院英才学术沙龙在物理学院思源多功能报告厅成功举办。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东苏勃研究员为在场师生们做了题为“发现太阳系外行星”的精彩报告。报告由物理学院院长高原宁教授主持, 300余位师生以及参加物理金秋营的部分学生及家长参加了此次活动。

    报告开始前,高原宁教授简要介绍了东苏勃研究员的研究领域,曹庆宏教授简要介绍了英才学术沙龙活动。

    10月8日,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其中一半奖金授予James Peebles,以表彰其对于物理宇宙学方面的理论发现。一半奖金授予Michel Mayor和Didier Queloz,表彰他们在1995年发现第一颗绕转类太阳恒星的系外行星飞马座51 b。自该发现起,人们已经用多种探测方法在太阳系外寻找到了数千颗行星,系外行星的性质和分布非常多样,大多数与太阳系行星迥异,这些发现给理解行星系统的形成和演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东苏勃研究员在报告中重点介绍了人们在探测系外行星的主要方法,包括恒星视向速度法、掩星法、直接成像法、微引力透镜等等,以及目前的一些发现。

    AE78D

    9EE86

    东苏勃研究员报告


    报告中,东苏勃研究员还介绍了两位获奖人的小故事,幽默风趣的语言不时引得全场大笑,他还运用动态的图像为大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交流环节中数位师生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东老师都一一详细作答。

    报告现场座无虚席


    报告结束后,高原宁院长为东苏勃颁发纪念证书。活动圆满结束。

    D04F0

    高原宁院长为东苏勃研究员颁发纪念证书

    B6665

  • 義守大學物理系黃柏蒔
    義守大學物理系黃柏蒔 2020/10/09 20:02


    全国核物理大会召开,北大教师入选新一届组织机构和获奖
    发布时间: 2019-10-13


    2019年10月8-12日,每三年一次的全国核物理大会暨中国核物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在湖北武汉举行,由华中师范大学及华南师范大学联合承办。

    第十二届学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叶沿林教授做了学会三年工作总结报告。

    胡济民教育科学奖评审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大学许甫荣教授公布和介绍了2019年度胡济民教育科学奖获奖人(共7位核科技工作者和1位博士研究生获奖),北京大学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楼建玲老师是获奖人之一。大会举行了颁奖仪式,各位获奖人做了简短展示报告。

    在中国核物理学会第十三届会员代表大会和理事会上,北京大学教授许甫荣当选为副理事长,刘玉鑫、孟杰、华辉教授当选为常务理事,杨晓菲研究员当选为理事。

    杨晓菲和刘玉鑫老师并在会议第一天做了大会特邀报告。

相片最新留言

相簿列表資訊

最新上傳:
2020/06/09
全站分類:
不設分類
本日人氣:
0
累積人氣:
5